当今时代,车企之间的重要比拼项目,除了销量与市占率之外,还要看谁能在更短时间内,造出更多、更智能、更高品质的产品。
整个市场的研发周期,已经肉眼可见地被极限压缩——速度和质量,开始站上天平两端。但消费者更在意的是,在这场看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博弈中,谁能尽量保持平衡。而上汽大众给出了一份堪称范本的答卷:用体系力,把提速和品质给平衡住了。
J.D.Power发布的2024年中国车调研数据显示,每百辆车的问题数达到190个,同比提升近10个。背后,正是研发周期被极限压缩带来的“副作用”。
上汽大众选择的,是一条更难但也更可持续的路。他们把原本线性串联的研发流程,转成了并联式的高效协同机制。原来你跑完我再跑,现在是大家一起跑,在多个关键阶段实现同步并进。比如在项目验证环节,不再“前面做完后面再接”,而是各系统同时启动、同步推进,有效避免了流程间的“空转”和“等待”。
当然,靠喊口号做不来这些,必须有体系支撑。而这,正是合资2.0阶段,这家企业的底气所在。
展开剩余72%上汽大众的另一个杀手锏,是“可控性”和“复用性”兼具的数字化能力。
依托丰富的数据积累和虚拟仿真技术,上汽大众已经把大量以往只能在线下完成的试验环节搬上了数字平台。在台架试验中,加大样本量进行边界验证;在整车开发中,用虚拟仿真筛掉不合格方案,减少后期反复修改的资源浪费。最终,开发周期从54个月压缩至24-36个月,效率提升30%以上,品质标准却丝毫没缩水。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中德合资的企业,上汽大众同时在中国和德国拥有深度融合的团队。中德团队能实现“时差接力”——中国团队白天干完,德国团队晚上接着干,项目24小时不停歇,像接力赛一样“无缝对接”,让研发效率突破“物理极限”。
这无疑是对合资企业1+1>2的全新诠释。
当然,快还不是全部。真正让上汽大众在合资2.0时代立住脚的,是他们对“标准”二字的态度:不是满足最低,而是挑战极限。
上汽大众的产品开发流程分三个阶段:前期开发、批量开发、批量准备,每一阶段都有细致入微的控制点。在遵循国家标准(1500条,其中强制性约500条)之外,还叠加了大众集团标准(2360条)和国际标准(3850条)——总计近8000条条条框框,是“规定动作”里的“卷王”。
你以为这已经够“卷”了?
不,上汽大众在测试验证中还把标准再拔高一截。例如,追尾碰撞国标要求1.1吨的小车撞击试验车,他们直接提高到1.8吨,撞击能量提高60%。新能源车追尾测试中,国标50km/h,他们做到了80km/h。他们所做的并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把用户可能遇到的极端情况提前做足准备。
车企做研发,也像做选择题。有的阶段可以优化提速,有的必须留足时间,尤其是冬试、夏试、耐久测试这些验证环节。相较于边卖边试的汽车品牌,上汽大众始终坚持“一场两站”的极限测试机制,确保产品经得起全天候、全路况的使用。这背后不仅是对流程的遵守,更是企业造车观与价值观的体现。
在汽车行业“比快”比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上汽大众用“该快的快、该慢的慢”的系统性方法,构建出一套高质量的合资2.0阶段研发流程。
体系力,不是某个明星工程师的能力,也不是一夜之间的灵光一现,而是一个企业对速度、质量与责任三者平衡的理解。合资2.0,不是重新定义什么天花板,而是如上汽大众那样下定决心,不踩那根品质的红线,让用户大可放心选。
发布于:湖北省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掘金配资,恒信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