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超过两个月后,日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山西,特别是针对娘子关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日军的目标非常明确——突破山西的防线,为大规模占领山西地区打开门户,掌控整个晋东。为此,他们的进攻路线将不可避免地穿过这片地区,而娘子关则成为关键的战略通道。
面对日军的强大压力,八路军129师接到命令,迅速调动部队向娘子关东南的平定县展开反击,在那里开展伏击战。某日,刘伯承指挥部队抵达平定县的七亘村,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这里恰好位于通往娘子关的必经之路上,地势极为有利。村子一侧有一座10多米高的土坎,另一侧则是20多米深的山沟,成为天然的伏击地点。如果占领这个地形,根本无需耗费过多力量修筑工事,就能形成完美的埋伏阵地。
就在刘伯承思考如何部署的时候,侦察员带来了一项重要情报——日军的一个辎重部队正在靠近鱼镇宿营,距离七亘村不到十公里。这支辎重部队的最终目标是娘子关,而这里显然是他们必经的路径。经过一番考虑,刘伯承迅速指示陈赓组织部署,准备在此发动一次伏击战。
展开剩余77%陈赓立即带领部队前往勘察地形,并决定由王近山指挥的772团派出一个营的兵力负责此次伏击任务。王近山收到命令后,迅速带领队伍潜伏在七亘村附近的预设阵地中,做好了战斗准备。
第二天上午,日军的辎重部队如约而至,毫不警觉地行进在七亘村附近。当他们的先头部队通过时,王近山并没有急于发动攻击,而是耐心等待,直到敌人的辎重部队进入了火力范围。此时,他终于下达了攻击命令。八路军突如其来的奇袭让日军措手不及,他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压制住,很多士兵仓皇逃散,甚至丢下了辎重装备。
这场战斗八路军仅仅付出了10余人伤亡的代价,就消灭了300多名日军,还成功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堪称一场典型的完胜。战后,当天下午,陈赓来到七亘村与部队的连以上干部开会。大家本以为他会夸奖一番,但出乎意料的是,陈赓的态度异常严肃。
开会后,陈赓直截了当地说道:“你们可能以为我来是要表扬大家,毕竟我们打了胜仗,收获了大量战利品。然而,今天我来召开总结大会,不是来表扬你们的,而是要给大家泼一盆冷水。”面对陈赓的突如其来的变化,大家都感到困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陈赓环顾四周,语气严肃地继续说道:“从这场战斗中,我们暴露了两个严重问题,必须尽快解决。首先,我们的突击队员前冲时,后续的队伍为什么没有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大家想想,如果敌人的反应稍微迅猛一些,我们的前线同志就会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那可不就是自寻死路吗?”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第二点,我们打了胜仗,士气高涨,为何没有马上追击敌人,反而开始忙着搬运战利品?如果敌人迅速组织起反击部队,而我们却还在收拾物资,阵脚自然会乱,届时我们恐怕连敌人是谁都看不清了。”这番话让在场的干部们深感震撼,他们也意识到,虽然这场战斗胜利,但如果不改进这些问题,未来同样的情况可能会酿成更大的危机。
正当大家深思熟虑之时,陈赓接到了刘伯承师长的最新命令:要在七亘村再度设伏。这个决定让陈赓感到非常困惑。兵法有云:“用兵不复”,上次的伏击成功,敌人肯定不会再上同样的当,刘师长为何要让他们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呢?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时,刘伯承亲自打来电话解释道:“汤恩伯决定撤离娘子关,我们也必须立即撤退,否则敌人压力过大。但汤恩伯撤离后,日军一定会把目标转向阳泉,而大量的军需物资将继续经过七亘村。所以,你们就留下来,构筑好防御工事,再打一场胜仗,确保这次机会不被浪费。”
这下,陈赓恍然大悟,立刻开始了新的战斗部署。与此同时,刘伯承的部队开始大摇大摆地撤离,让日军误以为八路军129师也开始撤退。日军原本还犹豫不决,但见八路军撤退,便彻底放松了警惕。
两天后,日军的辎重部队再次经过七亘村,结果再次陷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这一次,八路军兵力更加精锐,战斗更加迅速,敌人再一次被打得溃不成军。王近山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指挥部队进行乘胜追击。
然而,在追击过程中,他们很快发现日军增援部队的踪迹正在接近,如果再次沉迷于搬运战利品,后果将不堪设想。幸运的是,敌人的增援部队规模不大,八路军士气高涨,很快就将其击退。
这便是著名的七亘村两次伏击战。八路军在同一地点、同一战术下成功实现了连续伏击,创造了战术上的奇迹,成为抗日战争中的经典战役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掘金配资,恒信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