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年仅十七岁的林嘉文在距离高考仅百天之际,从楼上坠落,不幸身亡,这一消息震动了整个学术界,尤其是史学界。
他来自西安,是一名正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更因其卓越的学术表现,屡次受到史学界资深学者的赞誉,被誉为“史学天才少年”。他选择结束生命的时间点尤其令人痛心——刚刚过完新年,距离他十八岁生日还不到三个月,正处于高考倒计时的关键时刻。林嘉文在遗书的最后写道:“说放下也就放下了。”这句简单的文字,透露出他心中深藏的绝望与无助。
林嘉文与史学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厚渊源?他为何在如此年轻的时候,作出了如此极端的决定?
展开剩余81%西安,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曾被称为“京兆”和“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林嘉文便出生在这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1998年5月,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母均从事教育工作,文化氛围浓厚,家里的书籍琳琅满目。这种家庭环境,深刻影响了林嘉文的成长,他自幼便显示出与同龄孩子不同的成熟与内敛。
他的外曾祖父曾在中学教授语文,外公外婆则是理科教师。父亲在法律院校工作,母亲则是一名小学教师。正是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林嘉文从小便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在同龄孩子还在嬉戏打闹时,他便能安静地坐下来阅读课外书籍。家人对他的教育并未过多干涉,反而给予了他充足的自由去探索和选择自己热爱的事物。
当时,电视上的古装剧风靡一时,许多同龄孩子为其中的“侠义情怀”和“古代文化”所吸引,林嘉文也不例外。然而,真正激发他对历史的兴趣,却是在观看《百家讲坛》时。那档节目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名家讲解,令林嘉文深深沉浸其中。渐渐地,他对历史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影视剧的关注,开始专心研究《史记》、《左传》、《吕氏春秋》等经典史籍。
林嘉文不仅在家中成为历史的“小专家”,连初中的历史课上,他也成了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史学达人”。无论是课堂上的讨论,还是课后的闲聊,林嘉文都能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大家解答疑惑。同学们对他既敬仰又依赖,纷纷向他请教历史问题,甚至连老师有时也需要请教他某些史学细节。
进入高中后,林嘉文继续他的史学研究,甚至在空闲时间开始撰写自己的历史著作。初中时,他就已经完成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作品《当道家统治中国》。这本书虽未经过正式出版,但它展现了林嘉文在史学领域的深厚功底和严谨态度。当他的高中历史老师看到这本书时,也被其中的学术性深深震撼。尽管这本书仍处于草稿阶段,但老师认为它完全具备了出版的潜力。
尽管林嘉文并未追求名利,但这本书的出现仍然让他在学术圈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书籍出版后,许多史学界的专家纷纷对这本书给予高度评价,甚至有学者将其视为解放后最年轻的学术研究成果。林嘉文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各大高校,成为了一个“史学新星”。
然而,随着名气的增大,林嘉文的内心世界却渐渐变得孤独与沉重。他的生活围绕着史学转动,而与同龄人的交往却逐渐疏远。在学校里,他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同学们的目光投向他时,更多的是钦佩和敬仰,但他却感到无比孤独。即便是在同一个教室里,他也常常觉得自己与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大家都只关心他的“学术成就”,而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的内心世界。
与此同时,林嘉文的家庭氛围也未必能够给予他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尽管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他们的生活态度却各自不同。林嘉文的父亲热爱自行车骑行,花大量时间与朋友们一起活动,母亲则在家庭中扮演着较为依赖的角色。林嘉文心里有些失落,觉得自己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真正的理解和陪伴。
随着压力的逐渐加大,林嘉文开始感到自己内心的重负越来越沉。虽然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学术追求,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越来越让他感到无法承受。他已经查出患有抑郁症,并正在接受治疗。2016年2月23日的那个夜晚,林嘉文处理完邮件后,留下一封遗书,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遗书中的一句话,“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绝望和无助。在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林嘉文其实早已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于这样一位天赋异禀的年轻人来说,外界的期待和自己内心的孤独,似乎成为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林嘉文的离世,令无数人痛惜与惋惜。对他来说,史学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但在他的生命中,这份热爱却并未能为他带来真正的心灵慰藉。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中,他终究没能找到让自己重新燃起希望的光。
发布于:天津市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掘金配资,恒信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